自然资源部晒出我国矿产资源“家底” 矿业绿色发展取得
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(记者杨曦)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日,自然资源部发布的《中
2023年的成都夏天,全民健身的运动氛围遍布城市角落。环城绿道上的骑行热深入到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;足球绿茵场上遍布少儿的身影;火爆的篮球名场地需要提前一周预订……大运会结束了,成都的“运动多巴胺”去向何处?在城市街头,一起寻找。
【资料图】
01
独一无二的骑行氛围
3年前,来自宁夏银川的前中国国家队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沙晟,选择将自己的事业和家都落在了成都,这座与自己家乡景色、习惯迥异的城市,深深吸引着爱好运动的沙晟。
“我在全国各个城市都骑行过,成都的骑行氛围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。”沙晟爽朗地展示着自己对成都的热爱,2019年,从国家队退役后的他辗转于各个城市参加商业比赛,2020年底的一次成都行,让他毫不犹豫地在成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沙晟见证着成都骑行运动风潮的发酵,也见证着大运热对城市的影响。
相较于沙晟刚来成都的时候,骑行运动在成都的普及呈数十倍增长,这其中,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的全线贯通“功不可没”,2022年1月,100公里的绿道全环贯通,露营、夜爬龙泉山、绿道骑行“闯”入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。与其他运动相比,骑行的基础门槛较低,兼具社交和运动功能,如今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日常运动的选择。
除此之外,“成都大运会也增强了整个城市的运动氛围。”沙晟说道,近几年来,成都的全民运动氛围一年比一年火热,很多人被这种运动热情所感染,开始尝试各种运动项目,多种因素叠加,骑行热潮便也应运而生了。骑行运动有两个方向,专业训练和自发运动,因为成都良好的骑行环境,自发运动能占到40%以上,而且正在翻倍增长,在沙晟看来,这两个方向是相辅相成的,大量“自来水”也给这项运动带来人才储备,很多人了解这项运动,也会进一步投入到专业竞技中来。
沙晟目前是成都高新区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,同时也是一家运动公司的骑行青训主理人。在刚刚过去的暑期,他的夏训营吸引了超80人参与,这其中,一半都是来自于外地,“城市里有兴隆湖、龙泉山,城市外有川西山脉,都是竞技自行车非常喜欢的骑行背景。”在沙晟看来,这些为了训练专程来到成都的运动员,也正是成都骑行氛围的一种体现。
02
陪伴成长的绿茵场
8月中旬,清晨的微风缓解着酷暑的炎热。
沿着塔子山公园向内走去,只见足球场上的小朋友们正在教练的口令中反复训练着球技,丝毫不觉烦躁。
远伯体育创始人蒲文正在球场上观察着小朋友们的训练情况。“足球在青少年培训中有非常多受众,我们公司目前就有600多个孩子正在接受培训。”
3岁到12岁是足球兴趣培训的重要时期,家在武侯区的张爷爷每天早上都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参加培训,他认为除了课程的学习外,身体健康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。
2021年,为了减轻国内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,多部门联合推出了“双减”政策,更多的家长将孩子的闲余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,“最直观的就是之前上学期间周一到周五晚上基本是没有学生的,但现在每天都很爆满。”蒲文说道。
城市的“体育生态”,影响着“体育生意”,这在今年暑期青少年运动培训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,“我们暑期的足球课程在放假前就基本都报满了。”在蒲文看来,一方面,2023年暑期是实施新冠疫情“乙类乙管”后的第一个暑期,家长对体育的热情非常强烈,另一方面,借助成都大运会这一个契机,无论是城市运动场所还是市民的运动热情,都有了“质”的飞跃。
03
街角的篮球名场地
一到晚上,应龙路上的中和街道陆肖社区运动公园篮球场,开始热闹起来。越来越多的成都人选择用挥汗如雨的方式缓解一天的疲惫。
目前,陆肖社区运动公园篮球场免费向市民开放,大家轮番上场,一场比赛中,有大约15人能享受到运动带来的欢愉。在这里,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一晚上最多可以举行3场比赛,但即便是这样,有时候,甚至需要提前一周才能预订到场地。
像这样的篮球“名场地”,在成都还有好几个。
○大源中央篮球公园,一度被视为成都的“东单球场”,来打球的有小朋友、年轻人、中年人,大家以“球”会友,不分年龄,不论职业。
○抚琴北一路街口有一块“迷你运动角”,护栏网的里面是篮球场,外面则是一街的火锅、串串,闻着香,打着球,成了独特的体验。
○二仙桥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,是曾经的机车厂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场所。“灯光球场”焕新归来,承载着老一辈的记忆和现在年轻人的青春。
○韦家碾凤凰山高架桥下有梧桐健身广场,成雅立交桥下有拾光公园,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底层架空空间被打造成“动感熊猫体育公园”……
桥下的运动场也是成都的街头一景。
时间回到2021年。成都市印发《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“金角银边”三年行动方案》《成都市“中优”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》,以中心城区为重点,充分利用桥下空间、街旁空间、地下空间、基础设施、周边空间、屋顶空间、滨河空间、低效用地等7类城市剩余空间打造“金角银边”。每一个空间的背后,都指向成都市民幸福美好生活。
如今,成都体育场地设施达到6.41万个,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.4平方米,增幅居全国之首。
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总是相互影响、相互关照。
“成都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,仅在高新区,室内篮球馆就有将近80个。”在蒲文眼中,成熟的运动空间为成都市民营造出全民参与、全龄参与、全天候参与、全地域参与的氛围,通过运动换来轻松的生活方式也日渐成为成都人的新常态。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郝燕萍 吴喆 摄影/视频 于谭阳 部分图据受访者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全球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