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

著名导演贾樟柯:以汾酒铭记故乡,以文字回馈汾阳

发布时间:2023-06-18 03:04:24 来源:大河酒坊

汾酒与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在唐代,来自乡村的文字在杏花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著名诗人杜牧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。

汾酒所在的吕梁,是一片人文之乡。它产生了著名的革命文学作品《吕梁英雄传》,由马烽和西戎合著,反映了军民之间的团结和斗争。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创作了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。贾樟柯说,只有离开家乡,才能了解家乡。汾阳,这片孕育贾樟柯的厚土,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。故乡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的创作主题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无论是电影的一帧画面,还是文学的一笔笔触,都是在记录这片诞生汾酒的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,记录那些鲜活的面孔和可爱的灵魂。当我们用文学的眼光来理解汾酒时,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汾酒的魅力和性格。

汾酒文学季,写作来自杏花村。著名作家阿来、格非、韩少功、苏童、诗人西川、艺术家徐冰等40多位作家和喜爱汾酒的消费者就文学、乡村、时代等问题进行交流,搭建起作家与读者、作家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,汾酒的故事将逐渐被文学的火炬点燃。

▲贾樟柯(图源:微博@中国电影报道)

说到现代山西名人,贾樟柯导演一定占有一席之地。贾樟柯,山西汾阳人。火车、煤矿、汾酒等带有浓重家乡印记的元素,成为他电影现实主义的底色。

在纪录片《汾阳小子贾樟柯》中,贾樟柯谈到家乡汾阳对自己的影响:“一个人只有真正离开家乡,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家乡,需要了解家乡的过程”,这促使他开始将镜头聚焦在山西。

从《小武》、《站台》、《任逍遥》到《天注定》、《江湖儿女》,他电影中所有故事的背景似乎都有山西的影子,汾阳是他叙事的底色,汾酒是他与家乡的纽带。

再次回到汾阳的贾樟柯感叹自己与汾酒的命运:“不是我把汾酒带到世界的,是我跟随汾酒的脚步走向世界的。”

“贾式”电影中的汾阳话

“土气”,大多数人对家乡的方言总是感到亲切,但也带着淡淡的“不喜欢”。而出身于汾阳小城的贾樟柯,在他的电影中,用朴实直白的汾阳话表达了他对家乡最真挚的爱。

经过多年沉淀的家乡酒——汾酒与地道的山西方言一起出现,贾樟柯将其一生的清香都放在了镜头里,“清爽醇厚”的说是山西酒,也是电影里形容山西人的“贾式”。

汾阳方言称电影制作为“玩”电影,这可能意味着电影制作被视为一种有趣的游戏。贾樟柯的第一部故事片《小武》成名于国际电影界,从这个角度来看,他成为了后来居上的年轻导演的代表人物。

在《小武》中,一个来自山西汾阳的名叫小武的年轻人有一句话:“我都不带操理她。”在汾阳方言中,“不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“不爱”和“不想”,但其内涵比普通话中的“不爱”更丰富,可以理解为不喜欢、不愿意、懒得等。

▲电影《小武》海报

贾樟柯的另一部电影中,街道办事处主任在彬彬当兵不通过时安慰他说“甭太麻烦”,这与普通话中“麻烦”的意思不同,有“在乎、在意、难过”的意思。

《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》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母语是家庭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根源之一。”

在《山河故人》中,操着一口浓重汾阳方言的张晋生移居澳大利亚,他更愿意与同胞分享他对汾阳的热爱,而不是与当地的澳大利亚人交朋友。

贾樟柯不时地把汾阳方言搬上大银幕,通过一抹地方音,他正在构筑自己心中的汾阳。而他的家乡在镜头里,除了方言,更离不开醇厚清爽的汾酒。

在《江湖儿女》中,为了表现饮酒的“江湖气氛”,一个情节是安排廖凡等人往盆里倒几瓶酒,用巨大的盆喝酒的场面无疑令人震惊,而“贾式”电影中的山西人喝酒则更为豪放和肆意。

▲《三峡好人》剧照

“三峡好人”中,男主韩三明千里迢迢找到妻儿,随身携带的唯一行李,就是他带给亲人的礼物——两瓶汾酒。在码头上遇到老乡后,两人喝着汾酒,配着小菜,不禁发出一种感慨:“江湖中人,身不由己。”

《山河故人》中,汾阳张晋生心绪不宁地流转到澳大利亚,每当想家的时候,便喝上一杯带过来的汾酒,把家乡的热闹仿佛在酒中沸腾,深深地记在心里。

“作为汾阳人,只要我们睁开眼睛,明白了事情,就会接触到汾酒,它几乎是我们在山西的精神图腾。”贾樟柯回忆起他的童年。

“即使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——那是相对贫穷的上世纪70年代——每家每户都会有两瓶汾酒,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与亲朋好友分享。长大后,父亲教我背的第一首唐诗是’牧童遥指杏花村’。”

以汾酒铭记故乡,以文字回馈汾阳

在贾樟柯看来,汾酒对于山西人来说,是超越阶层、年龄的,已经深入骨髓的一种感情。

山西要以酒会友,以酒结亲。坐下来一起喝一杯汾酒,是山西人交流感情的重要催化剂,他也会把这个情感环节带入影片。

生活中,贾樟柯也爱喝汾酒:“我们摄制组有个规矩,制片人会带一箱汾酒,准备拍完最后一个镜头,大家一起喝。”

贾樟柯与汾酒的关系,除了用电影来传达家乡的人文之美和汾酒之美之外,还包括吕梁文学季的开启。

文学作为社会的艺术反映,对贾樟柯的导演生涯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。读书和写作使他学会了思考,对社会有了深刻的洞察。

“汾阳话很难听懂,最奇怪的是,‘我’的发音其实是‘你’,但在贾樟柯的电影里,我又听到了它,就像乡音一样亲切。”一位参加吕梁文学季的作家如是说。

“黄河日夜奔流,守望河流的窑洞,广场上的文学讨论,视频里普通人的阅读……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符号的表达被并列和混合在一起,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活力,让你确信这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艺术场景。”

贾樟柯以文学的名义,发起了一次作家在家乡的聚会,审视农村的命运,把汾阳和汾酒推上了艺术的舞台,向世人讲述了汾阳的活力和汾阳的魅力。

文坛巨匠们在烈日下与农民和年轻的粉丝们讨论乡村和城市,而在另一边,摄像机记录着这段时光,贾樟柯的新片《一个村庄的文学》也在如火如荼地拍摄着。

两年后,这部纪录片以一个更浪漫的名字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》上映,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首映式有许多作家参加,成为文学界和娱乐界的一件大事。

影片以马烽、贾平凹、余华、梁鸿四位作家为主角,讲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,山西汾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,城市与乡村的命运,以及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……

汾阳一切都像万花筒一样展现给观众,在影片琐碎的叙事语言中,贾樟柯抛开了情感,留给观众的是安静、凝重和深思。

从故乡三部曲(《小武》、《站台》、《任逍遥》)开始,包括后来的平遥电影节和吕梁文学季,贾樟柯的艺术王国都是以故乡汾阳为起源的,有淳朴的汾阳语,有醇厚真挚的汾阳酒,有晋地的爱与恨……

如今,贾樟柯与汾酒作为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,通过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品尝汾酒,在贾式的影片中,山西这片土地将上演更多的酒故事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全球艺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